中國評書評話博物館/ 重慶酒店設計/ 優(yōu)秀作品賞析
2018-03-09 來源:鼎庭裝飾
中國評書評話博物館位于江蘇省泰州市4A級鳳城河景區(qū)的柳園內。柳園用地68000平方米,是20世紀80年代為紀念柳園西側的柳敬亭故居而修建的公園。2011年市政府啟動系統(tǒng)開發(fā):包括新建南側柳園文商街區(qū);重建北側柳園、新建評書評話博物館、開發(fā)以評書評話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景觀、修復柳園已有的自然生態(tài)景觀等。整個開發(fā)歷時4年有余。
北側柳園總體規(guī)劃上分三個板塊:原生態(tài)恢復區(qū)——自然生態(tài)恢復;傳統(tǒng)文化演繹區(qū)——評書評話博物館和文化景觀游覽區(qū);休閑觀光區(qū)——市民休閑游覽區(qū)。設計師規(guī)劃將柳園與南側市井商業(yè)街區(qū)隔路相望,隱含中國文化的“透脫”的理想。中國評書評話博物館是柳園內最重要的建筑,它為國內唯一全面介紹評書評話藝術史和藝術家的專題博物館。博物館建筑面積2237m2,占地110 0m2,地上2層半、地下1層。
中國古典山水畫和風景觀表現(xiàn)的是“天地與我并生,萬物與我為一”、人與自然共融的詩畫空間。水與墨間水墨相生、得意忘形,是跨越視覺真實的心理審美。水與墨在柳園的建構中,就是博物館群落與綠色墨斑式自然之間親密的圖底關系。設計師嘗試在中國風景觀的影響下進行規(guī)劃布局,修復和維護生態(tài)現(xiàn)狀、對地域建筑風貌厚重內斂平實的傳統(tǒng)特征表達足夠的尊重和敬畏;同時謹慎地接受滿足當代人行為和思想需求的空間創(chuàng)新。亞歷山大·佐尼斯說:“作為自我檢查、自我提問、自我評估的地域主義,不僅面對尊重世界而且面對尊重自己的課題。”這就是新地域主義或者是批判性的地域主義。具有自我修正和維護的新地域主義思想完善了有關“謹慎創(chuàng)新”的思考,指導了這次的柳園規(guī)劃和建筑創(chuàng)作工作。
評書評話博物館是以一筑三院一園為組合的園院群落:即建筑物、中庭、內院、沉院和臥園。博物館的園院組合傳達了“游、觀、思”的空間意境:即由“游”入“觀”,由“觀”入“思”。借用類型學原理,設計師將合院的邏輯簡化成符號原型,再依據(jù)全新事件對其進行類型的突破和創(chuàng)新,形成新的“原型”,但維持方正的格局。流動空間組織了入口主廳、展廳、中庭、后勤、連廊、樓梯、合院、沉院的循環(huán)。不同的空間對應不同的坡屋面,形成簡單的空間界面。立面則借鑒泰州民居山墻、檐口、屋脊、黛瓦等典型元素。從“原型”至新“類型”的研究試圖尋找泰州傳統(tǒng)民居的邏輯再生和情愫。
主廳、展廳、西側單層VIP廳及連廊圍合形成方正的合院;合院中孤植紅梅堅韌古雅。展廳的中庭高直通透,與外側合院隔窗欞相望。參觀者由一層展廳經南側樓電梯達二層展廳,并由北側樓梯下至沉院,完成參觀流線。瘦長隱逸的沉院南側與混凝土擋壁及山水剪影相望,北側與飲香書場為鄰,東西分別延伸至柳園。參觀者順著古舊的石板路向西,沿著混凝土擋壁和臺階慢慢接近柳園繁茂的林木;物質的教化走向自然的造化,尋找人和自然歸一的境界。結構以混凝土門形梁柱和縱向連續(xù)梁代替?zhèn)鹘y(tǒng)五架梁。梁、柱、樓板、吊頂和內外墻均以清水混凝土或清水磚一次成形。主廳的屋面打開,隱框采光天棚覆蓋于門式梁之上,隱框天棚內外側是細密的木線條。光線經過疊加的格柵落在主廳地面上,形成纖細豐富的影像。
臥園緊鄰博物館建筑西南角,與其相得益彰。它是柳敬亭一生跌宕起伏后歸于質樸的句號式隱喻。臥園以碎石、掇石、清水、墻垣、草木、孤植勾勒。水色沿枯竭的碎石由北緩坡向南、由干至綠;墨色由淺至深、由枯至潤,宛如蒼秀生拙的水墨。圍繞著博物館建筑,在柳園的主要流線上還錯落布置了柳生茶書院、翟影橋、柳公堤、生態(tài)恢復區(qū)和內湖、柳公祠、柳亭、頻鳥閣、百閑詩書屏、復修的管理用房、圓花徑、噌臺、水廊等景點。這些景致秉承“寧樸勿巧”“寧簡勿繁”“寧儉勿俗”的構筑思想,順應自然地形、游人路徑和文化演繹營造與博物館共生,并集“游、觀、思”為一體的空間意境。
中國評書評話博物館及柳園的設計創(chuàng)作包含了對中國傳統(tǒng)山水文化和風景觀,以及本地建筑風貌深深的敬畏和欣賞,但絕非“述而不作”;它試圖同時面向當代性和全球觀做樸實而謹慎的思考,謹慎創(chuàng)新也與新地域主義倡導的“尊重自己;尊重世界”吻合。設計師在這個項目中試圖降低非常形式感和設計感的元素的影響;讓傳統(tǒng)空間的綜合直覺和心理審美取代單純視覺形式的快感。老子所言“大巧若拙”是對這個項目較為貼切的詮釋,設計師認為也是“新地域主義”主張的中國式詮釋。
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